巨硅科技 · 全家康 | 武漢出臺“黃金二十條”:城市老人租住農家!
時間:
2019-10-22
巨硅科技 · 全家康--養老這個問題,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現在,城里越來越多的老人,都選擇去農村里,抱團養老。 農村養老盤活農村新經濟! 距離武漢市主城區70公里之外的新洲區,山水相連,...
養老這個問題,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現在,城里越來越多的老人,都選擇去農村里,抱團養老。
農村養老盤活農村新經濟!
距離武漢市主城區70公里之外的新洲區,山水相連,空氣清新,有著當地知名的道觀河風景區,這幾年武漢越來越多退休老人來到這里定居養老。
△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
湖北省武漢市退休老人諶鄂湘,今年66歲,10年前他病退后,就從武漢城里搬到了道觀河風景區。很難想象,步伐矯健的諶鄂湘老人,之前曾經是一個168斤的胖子,走路、蹲下都困難。10年的農村生活,讓諶鄂湘體重下降到120多斤,身體也更靈活了。
△ 湖北省武漢市退休老人諶鄂湘
10年前,諶鄂湘以每年1000元的租金,租下了山林中的一戶獨立農房,又花了10萬元簡單進行了裝修,雖然房子看起來和普通農家沒有什么差別,但對于一個養老的老人來說,這個庭院足以安慰余生。諶鄂湘農村養老的這個家,門前有很大的庭院和水塘,諶鄂湘養了很多小動物。
△ 諶鄂湘租住的獨立農房
另一位退休老人吳濤,原來的家在武漢的鬧市區里,兩年前搬到農村后,空氣清新了,繁雜的社會應酬也消失了,作息時間規律了,住在鄉村里,晚上8點鐘后就睡覺了,清晨早早起床,忙碌著農家的事情,2年多時間下來,老人感覺自己身體好了很多。
△ 湖北省武漢市退休老人吳濤
說起養老,尤其是遠離城市的養老,
最初擔心的就是醫療。諶鄂湘他們特地邀請了武漢有名的中醫劉和平加入這個農村養老團隊。劉和平醫生住的是一幢漂亮的兩層小樓,當初他和農戶簽訂合同,把以前快要垮掉的老房子給拆了,花四、五十萬元重建了這套新房子,合同約定30年后,房子歸農戶所有。劉醫生之所以愿意從城市搬到農村,是因為他喜歡養鴿子。劉醫生養的鴿子中,一般都是幾千元一只,貴的還有十幾萬元的。
劉醫生的到來,解決了周圍老人們看病的擔憂,在這里,劉醫生
不僅能及時提供醫療,還不收診療費。
△ 劉和平免費為農村養老團隊看診
最近幾年,武漢到新洲區道觀河風景區農村養老的老人越來越多,
每年以2000多人的速度在增加?,F在這些老人定居后,每到周末兒女都會來探望或度假,曾經寂靜無人的鄉村,熱鬧了很多。不僅如此,城里的老人們到農村定居,一般都會向農民租賃房屋、進行內部裝修,添置家用電器,還要買農產品,這給當地農村的經濟帶來了不小的活力。
既盤活了農村閑置的房屋,活躍了鄉村的經濟,還分擔了城市養老的壓力,武漢涌現出的養老新模式,讓地方政府看到了養老產業的潛力和方向,對此,
武漢市特別頒布了“鼓勵‘市民下鄉’的黃金二十條”,政府鼓勵市民利用農村空閑房屋進行養老休閑。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高 建斌:我們區里有一個存量資源,就是1.7萬套的空閑農房?,F在我們預估,如果每戶平均每年消費3萬元左右的話,就是5.1億元。
△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
高建斌說,截止到2018年底,武漢市60歲以上老人已經達到187萬,占總人口比例為21%。如果每年有5個多億的農村消費產生,農村將重新變得活躍。未來再加上老人的看護醫療,也將吸引更多產業和村民回流鄉村就業。
眼下,為了搶占市場先機,武漢市新洲區正在打造農村康養示范工程。漢子山村,
當地政府就投入了300萬元,修路整修房屋,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城里老人定居養老。新的產業趨勢,也讓當地政府看到了新洲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 漢子山村
新型養老產業:城市老人寄養農家!
南京市江寧區的谷里街道,有一片被花海包圍的小鎮,田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在這樣的農村小鎮里,這里生活著很多失去行動能力的城市老人。
△ 南京江寧谷里田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每天早上,護理員會帶著老人做操,幫助他們維持基本的運動機能。對這些失能的老人來說,洗澡和吃飯是每天最大的問題。
江蘇省老年病醫院副院長 劉世晴:城市里的失能老人年齡一般在80歲以上,他們兒女的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很多都沒有退休,而且50歲以上的兒女照顧80歲以上的父母,不少家庭都感到很吃力。為了破解失能老人的養老難題,在江寧區政府的支持下,江蘇省老年病醫院利用整體搬遷后的村莊,打造了專業、并微利運行的農村失能老人專業護理服務村。
在養老服務中心,老人的床頭,都配心電監護、呼叫鈴,而且在床腿上,還有心電監護系統,老人睡在床上時,老人的心跳、呼吸等數據都會傳到中心的大屏上。
△ 養老服務中心
根據老人失能程度、護理程度的不同,
每位老人每個月的綜合收費從2600元到3900元不等,這樣的收費標準,失能老人靠退休工資就能承擔。
劉世晴說,目前谷里田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已經建成60張床位,老人的兒女每周都會前來探望,也由此拉動小鎮的住宿、餐飲和旅游,目前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也開始圍繞這個花海小鎮建設更大規模的養老中心。
△ 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
在南京,失能老人的專業護理村正在慢慢興起,除了谷里街道的失能老人護理中心,還正在打造另外一種農村
養老的新模式:寄家養老。
南京市徐慕社區在楊家村建造的鄉里鄉親助老服務中心,由江蘇省老年病醫院負責運營。老人們只是在這個中心里看電影、吃飯、鍛煉身體,他們都分散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家里。這也是江蘇省老年病醫院開發的第二種養老模式,他們以這個中心作為醫療的保障中心,將城市退休老人推薦到附近的農村家庭,
每個農村家庭都要經過服務、衛生、敬業態度等方面的嚴格考核,才允許接收老人,他們還給這些農村家庭免費配備專業的護理床、電視、冰箱等生活必須品,同時還免費提供量血壓、測血糖的服務。由于這種模式是利用現成的民房,投入很小,因此老人根據護理的工作量,
寄家養老每月花費在2500元到3800元不等。
△ 鄉里鄉親助老服務中心
楊家村村民童道云的家里寄居了4位城里來的老人。童道云是服務中心推行農村寄家養老的帶頭人,她家是第一個接收寄居老人的家庭。寄養在童道云家的老人患有憂郁癥,由于關節疼還失去了行動能力,擔心她長期躺著會導致肌肉萎縮,童道云每天都會給她洗澡按摩。為了讓老人們有個好心情,童道云每天都會把庭院里的菜地和花壇收拾得整整齊齊。十年來,為了照顧老人,她都是等老人上床睡覺后,睡在沙發上,付出了巨大的愛心和耐心。
△ 童道云家
眼下服務中心二期工程正在建設,劉世晴說,目前的服務中心還處于虧損狀態,等二期工程建完后,服務中心將具備更大的接待能力,他們也希望這樣就能實現盈虧平衡。
△ 田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二期工程
無論是改造農村,自主養老,還是政府引導,農村寄養式養老,不同年齡段的老人,都能在鄉村里,找到余生最好的歸宿,這是目前養老產業正在發展的一種方式,也正在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支持。
近日發布的《老年健康藍皮書:中國老年健康研究報告2018》指出,
預計到2050年,我國GDP的三分之一將來自于老年人,“養老經濟”將成為重要經濟支柱,發展長期照料、健康養老服務大有可為。與城市里的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相輔相成,下鄉養老不僅給中國家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同時還能激活農村閑置的土地和勞動力,充分發揮農村的環境資源優勢。農村里的養老,已經成為養老的一種方式,田園牧歌,或許也是老人們需要的一種生活吧!
(原創:央視財經)
轉載聲明:感謝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創作者看到,歡迎聯系“廣州市巨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我們會在后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感謝!
上一篇:一種新病,席卷玩微信的中老年人,可致癱瘓!
下一篇:助力養老 — 建好老年人的四個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