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硅科技 · 全家康 | 【老有所為】梁儼然:103歲老人為港珠澳大橋作160字賀歲長聯
時間:
2019-04-02
巨硅科技 · 全家康--梁儼然是一位很有個性的百歲老人。 作為我國書法名家、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梁老有著濃厚的地標情結,一生為廣州的多處地標性建筑創作過詩詞及楹聯;生活中這位百歲人瑞從不刻意...
梁儼然是一位很有個性的百歲老人。
作為我國書法名家、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梁老有著濃厚的“地標情結”,一生為廣州的多處地標性建筑創作過詩詞及楹聯;生活中這位百歲人瑞從不刻意養生,飲食起居都十分隨性,一如他的文學創作,享受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梁老總愛自嘲“少有志,老無成”,而熟悉他的人總能從他筆下那3000多篇對聯、詩詞作品中感受到他的造詣之深。
去年春節前,時年102歲的梁儼然老人為廣州地標小蠻腰(廣州塔)譜寫了一篇氣勢磅礴的賀歲長聯,經媒體報道后引發了廣泛的社會反響;一年過去,103歲的梁老又“不服老”地自我挑戰了一次——為剛建成通車不久的港珠澳大橋譜寫了一篇賀歲長聯。
“寄情文字,以終天年”,是梁老當下最樸實也最華麗的人生寫照。

梁儼然老人
去年底,在友人的熱心籌備下,梁老的又一本楹聯作品合集面世了,但他對此卻不以為意;每天愛讀書看報的他,偶然得知了港珠澳大橋通車的消息,這比什么都更讓他感到振奮。歷時近三個月創作修正,梁老的這篇賀歲新作總算與世人見面——
《港珠澳大橋長聯》
一帶一路 拓開創業鴻圖
鼓浪興工 全心建設
看虎門氣勢 龍穴奇觀
高鐵遙程 大灣引力
撫伶仃 除惶恐
瞬息彩虹偃臥 螮蝀留型
憶想子房進履 司馬題名
古籍言橋 菁華舊事
望海潮 江水盈盈 喜行善政
三埠三區 擴展交通樞紐
橫琴示范 眾志成城
訪沙角風光 香洲景物
花榮秀徑 綠道回環
臨濠鏡 探明珠
顯見紅日飛霞 金芒射影
笑談織女停槎 嫦娥駕鵲
超前技術 世紀巨匠
齊天樂 人才濟濟 同渡津梁
百歲老人“又大一歲”
過去的2018年,對于梁儼然老人而言既是特殊的,也是平凡的。
去年春節前夕,由梁老譜寫的《小蠻腰長聯》一經報道便引發了廣泛關注,國內眾多書法名家紛紛提起筆,用各具特色的字體書寫這一副長聯來表達對這位百歲老人的敬意。在友人的熱心安排下,去年3月份,這幅長聯還“漂洋過海”參加了在意大利舉辦的文化節活動,吸引了海外書法及楹聯愛好者的關注。
談及去年這幅佳作,梁老微微一笑,在102歲這個年紀還能用文字為廣州的地標建筑推廣做出貢獻,他覺得挺好;但外頭討論得再如何熱鬧,也與他不相干,日子依然是每天在平淡中度過。
過去這一年,上門來拜訪求教的人依然很多,梁老也都毫不吝惜地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到了他這個年紀,同輩的友人基本都已“駕鶴西去”,所以無論來者是青年才俊或是八旬老翁,在梁老眼中通通都是“年輕人”。“我很喜歡和年輕人交流的。”梁老說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

梁老近照
從102歲過渡到103歲,這是絕大多數人都無法體驗的人生經歷。但對于梁老而言,日子并無不同,每天他照樣會在書房里看看書寫寫字,不讓腦子有所“懈怠”,所以思維依然十分清晰。
到了去年底,梁老得知了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的好消息,振奮之余他又萌發了創作賀歲長聯的念頭。梁老的女兒告訴記者,他一開始有點擔心自己寫不出來,因為時間太趕,不過在好友的鼓勵下進展還算比較順利,最終花費兩個多月完成了這幅《港珠澳大橋長聯》。
邁入2019年,梁老的身體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今年視力有所下降,看報紙比較費勁了;腿腳也不行了,我出去飲茶都得坐輪椅了。”梁老感嘆道。
“我爸就是心態好,之前每年都說自己快不行了,結果每年都這么過來了。”梁老的女兒說。

梁老為了創作長聯,都快把家中的地圖翻爛了
此番創作難度更大
梁老坦言,此次創作的《港珠澳大橋長聯》,難度更大,花費的心血更多。
相比起去年,梁老此次的創作背景從廣州拓展到了珠三角地區,對象從廣州的地標建筑變成了聯結兩岸三地的交通紐帶,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意象上都應當更為宏大,這對他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楹聯這種創作形式極為考究,不僅格式上要對仗工整,內容上更需呼應得當;加之港珠澳大橋涉及到珠三角多個城市,需要翻閱的史料和事跡成倍增加,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尋到最合適的內容,再用對聯的形式逐字進行“加工”,即便是對于年富力強者來說也絕非易事。
最終成稿的《港珠澳大橋長聯》長達160字,氣勢更為豪邁磅礴,藉由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歌頌兩岸三地在國家政策引領下的蓬勃發展景象。與去年的《小蠻腰長聯》類似,梁老在上下兩聯中均引用了歷史典故,借古頌今,用數個與“橋”有關的古代人物襯托出我國如今造橋技術的高超。
從梁老決定創作這幅長聯伊始,諸多國內知名書法家便已經翹首企盼。盡管創作時間不充裕,梁老卻不帶一點馬虎,白天翻閱大量報紙書籍找靈感,到了晚上睡不著他又坐起來接著“開動腦筋”。從初稿到最終成型,這幅長聯數易其稿,改了又改;為了尋找合適的地名對仗,梁老差不多快把家中那張珠江三角洲的地圖給翻爛了。

梁老常常會翻看自己的創作手稿,思考還有哪些改進空間
梁老年輕時就有剪報的好習慣,多年來家中積攢了大量的材料,如今他依然堅持著這種傳統的材料收集方式。只是由于視力退化,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他都必須拿著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地看,對于一個百歲老人而言,這份執著實在讓人驚嘆。
聊起這幅賀歲新作,梁老饒有興致地向記者介紹道,他所引用的幾個歷史人物,都跟當時的某一座橋有著特別的故事。“我晚上睡不著的時候就在想,以前中國有過哪些橋,這些橋都起過什么作用,有什么人物與其有聯系,最后上聯想到了張良和司馬相如,下聯想到了織女和嫦娥,通過他們來表明古往今來橋的重要性。”
在長聯完成后,梁老又改正了幾個重復出現的字,在他看來,長聯的每一個字都格外珍貴,不能有無謂的重復出現,而這恰恰也是難點,因為改字對于長聯來說可謂“牽一發動全身”,不能因為某個字影響了前后文的對仗與工整。
雖然創作難度頗大,終究難不倒梁老這位身經百戰的白頭翁。他還笑稱,上下兩聯中所用到的兩個詞牌名“望海潮”“齊天樂”在他腦海中很快就“對”上了,“這兩個詞牌都是好意頭,比起去年為‘小蠻腰’這三個字找對仗容易很多,靈感這東西真的很奇妙,有時候說來就來,就像注定的一樣。”

每天坐在書桌前“挑燈夜讀”,對梁老來說是一種樂趣
長壽秘訣是“安心”
“我今年103歲啦,這也是挺麻煩的,年紀這么大,醫生都不知道該怎么給建議了。”言談間梁老不時調侃自己的年齡。
一年來視力又有所下降,腿腳也越發使不上勁,精力也不如去年了,但梁老還是堅守著幾十年來的生活習慣,每天都要看看書看看報,閑下來還會把像《滕王閣序》《琵琶行》這樣的經典名篇從他腦海里“翻”出來背幾回;就連坐在書桌前查閱資料,梁老的背都依然挺得筆直,幾乎不用靠背。
讓記者最為驚訝的是梁老的飲食習慣,103歲的他在飲食方面可謂“百無禁忌”,年輕時喜歡吃什么,現在依然吃得不亦樂乎。“三十年來我一直愛吃肥豬肉,也很愛喝糖水,這個習慣是改不了的,吃到現在身體也還挺好。”梁老笑著說。
在梁老家中,記者還看到了諸如雪糕、威化餅、杏仁糊、芝麻糊、土豆泥等食品,據梁老的女兒介紹,這些可都是老爹摯愛的“零食”。“他以前晚上常常熬夜創作到凌晨2點多才睡覺,我們一般晚上12點的時候就會給他準備宵夜。老爹對吃的很有講究,吃過覺得好吃的東西他就會一直念念不忘。”
梁老的女兒告訴記者,春節前為了完成這幅《港珠澳大橋長聯》,梁老絞盡腦汁鉆研了兩個多月,以致于長聯完成后他還病了一場;而身體恢復后,梁老就提出想吃一杯雪糕“解解饞”。“香草口味的雪糕他很喜歡,一次可以吃一小杯,吃的時候他會很開心。”
梁老如今聽力也不太好了,家人朋友要跟他交流都必須貼到耳邊提高分貝講話,但梁老對于與人交流還是樂此不疲,“我喜歡去茶樓飲茶,但我不愛吃茶點,我只是喜歡跟別人聊天的感覺。”
活了超過一個世紀,梁老也順利地盼來了家中五代同堂的盛景。“當年小孫子剛出世,他就在擔心自己可能看不到孩子上幼兒園了,結果一路看著孩子從幼兒園到現在研究生畢業出來工作,他已經很滿足了。”梁老的女兒說。
梁老素來與世無爭,如今的他更為豁達,身體機能的衰退、外面世界的變化都不會在他心里掀起太多的波瀾。“像我這種狀況,最重要的是安心。”梁老說。
對于友人期盼他活到108歲茶壽的美好祝愿,梁老又一次開起了自己的玩笑,“要真的活到108歲那就可以拍《水滸傳》了。”
新年定下新目標
新年伊始,梁老又開始了自己的創作計劃。這次他的視野再次拓寬,有感于粵港澳大灣區的蓬勃發展,梁老計劃為粵港澳大灣區創作一幅長聯。恰逢今年將迎來中國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華誕,梁老希望在期頤之年能為祖國的生日獻上一份“好禮”。
“大灣區涉及的范圍更廣,需要參考的材料會更多,我現在也陸續收集了一些材料,等精神好的時候慢慢把這幅長聯‘砌’出來。”梁老說道。
雖說搞楹聯創作是滿足自己的愛好,但實際上在梁老內心深處,還是希望可以通過創作地標楹聯,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與楹聯創作,將楹聯這種文化藝術形式一代代傳下去,所以他在創作的過程中從來不覺得苦,就算每個字都要舉著放大鏡才能看清,老人家依然樂在其中。
梁老一生結交了無數的好友,他如今還健在的友人大多都已來到古稀乃至耄耋之年,老朋友們不時還會來到家中拜訪梁老這位“老前輩”“老兄長”。

梁老與友人們合影(后排從左至右依次為葛蕓生、吳俊明、劉煦宙)
今年84歲的吳俊明老人是廣東省文史館館員、著名書法家,他認識梁老已有30年,對于梁老他言語中難掩感激之情,“梁老是我的恩師,他很愿意幫助晚輩成長,多年來對我提出了不少指導意見,梁老的諸多楹聯作品見證了廣州各個時期的發展足跡,但他從來不圖名利。”
今年71歲的廣州書法家劉煦宙早年在白云山上看到了梁老的楹聯作品,一直非常敬重梁老,出于對書法的熱愛,梁老去年和今年的這兩幅賀歲長聯劉煦宙都用自己精湛的筆法寫了下來并贈予梁老以表敬意。“用現在的話說,我就是梁老的‘粉絲’,他一有新作面世我就義不容辭提筆書寫,我很期待他的下一幅作品。”
而在梁老的摯友,今年77歲的電視紀錄片制片人葛蕓生眼中,梁老雖著作等身、在楹聯界威望甚高,卻淡泊名利,如一介布衣。“梁老手里握的是筆桿子、平時不嫌累的是腦瓜子、寫作總是在爬格子、教誨晚輩猶如老夫子、與朋友相交又是熱心腸子。他是我十分尊敬的長者,我會繼續支持他的創作。”
正如他們所說,像梁儼然老人這樣的百歲人瑞不止是家人友人眼中的“寶”,更是國家社會的“寶”,每一個百歲老人都像是一部見證城市歷史變遷的“活字典”,其價值彌足珍貴。
人物簡介
梁儼然老人出生于1916年,祖籍廣東鶴山。梁儼然是我國書法名家,9歲開始學習寫作,18歲便開始創作詩歌。畢生致力于詩詞、對聯以及史志的創作,共出版個人專著40多部,筆下詩詞、對聯作品累計超過3000篇;他曾加入中國楹聯協會、廣東作家協會、廣東新聞學會等組織,更擔任過廣東楹聯協會的會長。自退休以來,梁老多次受邀到全省各地的地標建筑以及家族祠堂撰寫詩聯,逢年過節也曾多次參加由本地媒體組織的征聯評卷工作。在廣州的白云山、華林寺、仁威廟、上下九步行街以及八和會館等多處地標都可以看到梁老創作的楹聯作品,他也因此被外界贈予了“白云山詩翁”“西關活掌故”等雅號。
(來源:廣州日報人物在線)
轉載聲明:感謝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創作者看到,歡迎聯系“廣州市巨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我們會在后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感謝!
上一篇:李克強記者會上釋放哪些“重磅”民生利好?
下一篇:衛健委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北京征集企業參加普惠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