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硅科技 · 全家康 | 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分析
時間:
2016-03-28
巨硅科技 · 全家康--自1978年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家庭的模式發生了改變。由雙方父母4人、小夫妻2人以及1個孩子組成的421家庭。中國在逐步邁進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對養老機構服務需求大、增長快、要...
自1978年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家庭的模式發生了改變。由雙方父母4人、小夫妻2人以及1個孩子組成的“421”家庭。中國在逐步邁進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對養老機構服務需求大、增長快、要求高與全社會養老機構數量少、增速慢、質量差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養老機構與設施嚴重匱乏。盡管這幾年政府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和場所,興辦了很多社會福利機構,但與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務需求比起來,還是杯水車薪。

一、呼喚“民間資本”:盡早介入養老事業
養老是高投入的事業,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老的供求矛盾,但僅靠政府的投入還遠不能滿足需求,需要社會的支持和民間資本的參與。
政府要厘清責任,應該負擔的弱勢群體的養老,要責無旁貸地管好;應該社會化、市場化的養老產業,則要制定政策,降低準入門檻,吸引民間資本,激活未來社會化養老產業的發展。在政府的政策導向方面,允許社會資本的準入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民辦非企業,傾向于公益性;另一個層面是工商法人單位,這樣的機構就應完全企業化,養老機構的檔次可以提升,以滿足高收入人群的需求。
政府應該在政策上有大的突破,通過給予民營養老機構稅收上的優惠、床位補貼等方式進行扶持,鼓勵民間資本介入養老事業,進而形成民間養老機構的產業化發展。
民間資本進入養老事業可以在方式上有所創新,一些有條件的生產保健品的藥廠可以延伸其產業鏈,投資建設養老機構,推廣其保健產品的銷售,實現“雙贏”;另外一些工作量不飽和的民營醫院也可以合理利用閑置資源為養老事業服務。而且,民營養老機構實行產業化以后,可以在不同城市連鎖經營,一方面迎合了消費者追求新鮮感的旅游式休閑養老的需求,另一方面填補了國辦養老機構在這方面的空白。
二、養老方式:應走多元化道路
相對于集中的機構養老,居家養老是目前比較主流的方式,這是與老年人比較節省、思想比較傳統等因素相適應的。張永誼建議社區積極探索新的服務方式,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服務,比如有條件的社區辦社區托老所、“日托班”,成立老年人餐飲配送中心、發放養老消費券等等。在上海的一些社區已經開展類似形式的養老服務,很受歡迎。
在進一步加大對集中式養老機構投入的基礎上,可以探索介于居家養老、集中養老之間的半開放式養老方式,也就是把社區這篇“文章”做好。政府要把小區養老院的建設與配套幼兒園的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應規定沒有這樣的配套設施,小區綜合驗收就不予通過。老的社區也要盡量創造條件,為社區內的老年人做一定的養老服務工作。
半開放式的養老機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有人,也就是有專業的服務人員和義工。二是有相應的配套設施,如活動設施、簡單的醫療保健設施。三是要利用網絡建立覆蓋醫院、交通等社會資源的聯網設施,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務。也就是要形成居家、社區、機構養老三種形式,人力、物力、網絡資源三管齊下發展養老事業的格局。
三、養老服務:要有針對性
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將現有的各類養老機構依照其功能和醫療介入程度,進行科學合理的功能分類,分別收養不同身體條件和服務需要的老年人入住,這樣更有針對性,更能滿足不同老人的需求。
依據相應的功能定位,可將養老機構再進一步劃分為以下類型:
一般照顧性養老機構,主要收養需要提供膳舍和個人幫助,但不需要醫療服務及生活護理服務的老人。
中級護理照顧型養老機構,主要收養沒有嚴重疾病,需要監護和護理但又不需要技術護理照顧的老年人。
技術護理照顧型養老機構,主要收養需要精心醫療照顧但又不需要醫院所提供的經常性醫療服務的老年人。
老年康復醫院和老年護理醫院,主要收治患有老年慢性疾病,如老年癡呆、腦中風偏癱之類的老人以及部分殘疾人。除了日常的看護照料之外,還要對他們進行康復治療。
臨終關懷醫院,以“善終”服務為宗旨,專門收留年邁久病、彌留于人世的老人,以生活護理和臨床護理為主,姑息、支持療法為輔,為患者做生活護理,并通過談心、暗示等心理療法,緩解、疏導病人的情緒,以此延長患者生命,減少其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讓他們平靜度過最后人生。
為此,政府要探索建立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準入制度,對準備入住的老年人進行養老需求評估。符合條件的,要盡可能讓其入住;不符合條件的,要勸其居家養老或由社區提供照料服務。
轉載聲明:感謝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創作者看到,歡迎聯系“廣州市巨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我們會在后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感謝!
上一篇:五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
下一篇:長期護理險寫入十三五規劃,護理產業的春天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