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硅科技 · 全家康 | 【老有所為】從“老漂族”到“秀全大媽”
時間:
2019-08-12
巨硅科技 · 全家康--花都區秀全街轄區內的花都汽車城,吸引了數十萬名汽車及相關產業人才在此集聚。年輕人安居置業,其父母退休后則來到廣州成為老漂族。這群以退休大媽為主的老漂族群體,組建起...
花都區秀全街轄區內的花都汽車城,吸引了數十萬名汽車及相關產業人才在此集聚。年輕人安居置業,其父母退休后則來到廣州成為“老漂族”。這群以退休大媽為主的“老漂族”群體,組建起“秀全大媽”群防共治隊伍,在照顧家庭之余,更發揮余熱,熱心服務社區。
從2010年成立時的27人,發展到如今1100多位志愿者隊員,“秀全大媽”在維持交通秩序、促進鄰里關系等方面成為秀全街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主力軍,榮登廣州市“廣州街坊品牌榜”
成立最初才27個人

“秀全大媽”帶著小孫女巡邏小區
“我來自東北”“內蒙古”“湖北”“新疆”“甘肅”……幾位留守的“秀全大媽”代表們,自報家門時都是五湖四海的地名。“秀全大媽”創始人、紅棉社區“秀全大媽”志愿者服務隊隊長張曉英來自內蒙古,她說,“2010年孫子剛生下來,我來到廣州,那一年我和副隊長韓萍一起創辦了老年志愿者團隊,就是‘秀全大媽’志愿者服務隊的前身。”今年60歲出頭的張曉英退休后來到秀全街風神花園照看孫子,成為一名典型的“老漂族”。
花都區秀全街花港社區居委會主任李鳳招是“秀全大媽”團隊的協調人,她介紹,秀全街轄區內坐落著華南核心汽車生產基地——花都汽車城,隨著汽車城的繁榮,數十萬名汽車及相關產業人才在這里聚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組成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區。全街外來人口占到常住人口的七成。這群年輕人在這里安居置業,其父母退休后則來廣州“再上崗”,成為“老漂族”。
盡管這群“老漂族”每天都忙于家務,閑下來的時候難免會產生孤獨感。一開始,像很多老人一樣,跳廣場舞成為她們的主要娛樂活動。韓萍說,一開始她們這群“老漂族”只是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跳跳舞、聊聊天、分享煩心事,慢慢地,萌生了回饋社區、服務社區的想法。“我們的隊伍就是從廣場舞隊伍發展起來的,老年志愿者團隊宣誓成立的時候才27個人,主要負責社區巡邏。”她說。
登上“廣州街坊品牌榜”
9年后,“秀全大媽”團隊已從最初的27人發展到現在1100多名志愿者,而且除了大媽,還有不少大叔參與。有剛退休、五十多歲的老人,最年長的80多歲,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七成是退休女性,黨員140多名。光是舞蹈隊、太極隊等文體團隊就已經有70多個。“秀全大媽”黨支部書記孫顯樂介紹,他們在自娛自樂的同時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在維持交通秩序、促進鄰里關系、慰問困難群眾、參與公益慈善活動、衛生、禁毒、計生、出租屋管理、掃黃打非、垃圾分類等方面,成為秀全街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主力軍。
保利高爾夫郡在兩年前就已經實現樓道撤垃圾桶,由花都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和志愿者在樓道下的垃圾回收點進行監督和指導。志愿者中就有“秀全大媽”的身影,“光是這一個小區,我們就有70多位‘秀全大媽’做垃圾分類志愿者,在同一回收點輪流幫助居民正確投放生活垃圾。”張曉英介紹。此外,檢查消防設施、消防通道,上街整治自行車亂擺放,撿拾地上垃圾等也是她們日常的志愿服務內容。
去年5月,秀全街黨工委在秀全街黨群服務中心成立“秀全大媽”黨支部,同時成立首個社會團體為主體的“秀全大媽婦女聯合會”,積極樹立“秀全大媽”品牌,“秀全大媽”婦女聯合會先后獲評“全國巾幗文明崗”稱號、榮登廣州市“廣州街坊品牌榜”。
雨中遍尋山下湖邊
后山找回走失老人
在照顧家庭之余,還要參與這么多事務,累不累?面對這一疑問,“秀全大媽”們分享了幾個暖心的小故事。
故事一是這樣的:保利城小區有一位退休老人,一年多前,她的女兒在生產過程中遭遇大出血,大人小孩沒保住。“老人的精神一下子垮了。”孫顯樂回憶,當左鄰右舍的老姐妹聽說她的遭遇后,便每天輪流上門給她買菜、做飯,陪她聊天、開解,“她流眼淚,我們也難受得流眼淚,就這樣把她從悲痛中拉出來。”孫顯樂說,如今這位老人加入了“秀全大媽”團隊,狀態恢復得還不錯。
第二個是送醫故事。兩年前,一對住在廣州市中心的楊姓老夫婦在風神花園買了房避暑度假,他們的子女住在深圳和廣州市區。“有一天早上,楊爺爺在小區花園散步,突然倒下,被我們的一名大叔隊員及時發現。‘老人倒了扶不扶’的問題在我們這里是不存在的,這名隊員當即向隊長張曉英反映情況,同時上前幫忙并及時撥打120,二十幾分鐘送到就近的醫院。我們張隊知道老人子女不在身邊,連治療費都準備好了。”韓萍說,后來他們才知道,老人被一種毒性極強的蟲蟻所傷,手臂上全是疙瘩,幸虧救治及時才沒陷入危險。
第三個則是尋人故事。“幾年前,我們這里住了一位叫阿東的海南老人,早年生過一場大病,分不清東南西北。2016年,他從小區籃球場走失,當時天下著大雨,把家人急壞了。”孫顯樂說,得知這一情況,他們派出四五十個人,從山下、湖邊找到車庫,最后終于在后山找到了阿東,當時他因為淋了雨昏迷在山道上。“后來阿東被送回海南的養老院,我們都很記掛他。”孫顯樂說。
聽完這三個故事,“老漂族”之間的互助與溫暖讓人十分感動。張曉英表示,一開始只是為了不孤單,漸漸地,她汲取到的正能量和歸屬感成為她堅持下去的理由。平時很多老人要早起買菜做飯、送孫輩上學,中午照看孩子午休、收拾家里,下午接孩子放學,一到孩子在家的周末就更忙。“平時在孩子上學的那個空檔,擠出時間參與志愿活動。”張曉英說。而她自己,隨著隊員越來越多,組織越來越完善以及年紀越來越大,有時候會感覺忙不過來。“就靠一口‘精神雞湯’。”張曉英笑言。
“我經常跟家人說,等我忙完這陣子就可以待家里了,他們就笑著反問,你能忙完?”張曉英說,子女對她忙碌的狀態已見怪不怪,也十分理解,有時候老伴兒頗有微詞,孫子還會回一句“奶奶干的都是正事兒呢”。
而韓萍的孫女從幾個月大時就被她一直帶在“秀全大媽”的各種活動中,還能哼幾句合唱團練的老歌,成了“秀全大媽”團隊的“團寵”。
她們是“巡防員”“調解員”“文明引導員”

“秀全大媽”把地鐵口的單車擺放整齊
街道負責人表示,“秀全大媽”是街道社區的“巡防員”“調解員”“文明引導員”以及“宣傳員”。
目前,“秀全大媽”制定了“鄰里守望”“十鋪聯防”“值班”巡邏防控等制度,組織志愿者成立巡河隊,每天分兩班對全街河道進行集中巡查,進行排污口排查、垃圾清理,引導轄區居民自覺維護水環境;同時成立巡邏隊,每天定時在轄區大型樓盤、街巷等進行巡邏防控;配合開展出租屋“人屋”登記納管基礎工作,建立工作日志,把每天巡邏發現的問題、居民反映的情況進行登記,及時反饋到村(社區)和有關部門。
該負責人表示,在“秀全大媽”黨支部原有成果基礎上,街道還根據“秀全大媽”志愿者的專長、服務意向、服務區域和服務時間,組建宣講隊、舞蹈隊、合唱隊、太極隊等多支特色文化隊伍,并聘請專業培訓機構開展針對性培訓,將志愿者服務融入政府購買服務,提升開展法律顧問、青少年發展、殘疾人關懷等公共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來源:廣州日報)
轉載聲明:感謝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創作者看到,歡迎聯系“廣州市巨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我們會在后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感謝!
上一篇:養老機構接收“這類人”有補貼
下一篇:咱家這些事兒,為啥“驚動”國務院